×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南海”风采】老“匠”永不亡,精神永长存

查看内容

【“南海”风采】老“匠”永不亡,精神永长存

2020-4-15 11:40| 发布者: bwg8866| 查看: 269| 评论: 0

“南海”风采——老“匠”永不亡,精神永长存

        3月9日,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年仅56岁的他悄然离世。

       身形瘦削、其貌不扬、低调、执着,这些是人们对他的印象标签。“末代”传承人?最后的制作者?他似乎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在黎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他是孤独的前行者,也是坚毅的苦行僧,因当年到白沙县进行文物普查的北京民族考古学家一句担忧:“黎族骨簪技艺逐渐失传”,他便开启了自己的骨雕文化探索之旅。他,就是王启敏,一个默默坚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老“匠”。

       萌芽——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王启敏从小喜爱绘画和雕刻,学生时代就在课余自学技艺,把自然和生活的事物记录在画纸和竹片上。对“奥雅”(黎语:意为老人、长辈)讲述的神话故事和历史非常着迷,并默默记在心里。

       成年时候的他更是追寻自己的心声,1990年,王启敏进入白沙县民族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普查,此后,他走遍白沙县每一个角落,收集掌握县内文物数量、分布、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

       直至1993年的一天,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白沙县进行文物普查,王启敏随同工作学习。普查队伍中,来自北京的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先生发现了黎族骨簪,还发现制作骨簪的手艺人年老稀少且制作技术繁复,没有年轻人原意传承这项技艺,内心不禁担忧起来,便告诫王启敏:“不能让这项技艺失传”。王启敏深知自身重任,恰巧爱好雕刻,同年,他开始学习制作骨簪。宋兆麟先生也在工作结束返回北京后,购买一套刻刀赠予王启敏以兹鼓励。

        成长——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就这样,王启敏便跟着当时下乡文化普查认识的黎族老手艺人符亚国开始学习骨雕。有了老人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积极干劲,他渐渐学会和掌握了骨器制作和骨簪技艺。
好景不长,半年后,随着符亚国老人的离世,骨器制作技艺传承变得岌岌可危,王启敏成了最后的守护人。凭借对黎族文化历史的了解和多年文物普查工作基础,他开始了漫长而又孤独求索之路。

        选骨、浸泡、剔肉、去味、晒干、凿锯、打磨……这些繁杂的制作仅仅只是第一道工序,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据了解,骨簪是黎族润方言的常用头饰,造型别致,做工复杂,类型丰富,有人形骨簪、素面骨簪、单针骨簪、骨梳、四叉骨簪等,最为精美的要属人形骨簪。人形骨簪分为有单人头和双人头两种,一般长18-25厘米,宽1.5-2.1厘米,厚0.5-0.8厘米,由头、身、脚三部分组成。人头像是黎族民间传说英雄,身和脚部分别刻有多种动植物和精美装饰花纹。
由于骨簪花纹图案丰富多样,且不能预先画模,而是由雕刻者根据自己对图案的构思和理解直接雕刻呈现,这需要大量的历史、美术功底及不计其数的练习,如果没有多年积累是无法办到的。

        “雕刻是一种技艺含量很高的活,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同时要细心、有毅力。”王启敏曾试着寻找年轻人一同传承这项技艺,他们不是望而却步,就是打退堂鼓。因为骨簪的难度技巧过高,加上此时的骨簪雕刻技艺还未列入非遗保护名录,没有财政资金支持,没有市场销路,无法形成吸引力。
至此,王启敏在传承骨器制作技艺的路上依然孤独前行。

        盛开——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2005年是王启敏最为开心的一年,因为黎族骨簪技艺入选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他坚守的传统技艺终于被人掀开蒙尘的“盖布”,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此之前,他孤独地坚守了12年。

       往后的日子,王启敏马不停蹄地宣传黎族骨簪:2013年赴新加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骨雕技艺展示交流活动;2014年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2015年赴韩国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骨雕技艺展示交流活动;2016年1月参加海南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人展示……黎族骨簪,闪耀着来自历史的光芒,可王启敏不甘现状,因为他还记得当初学习骨簪技艺的初心——传承。

       2016年,县文化馆开办骨簪培训班,王启敏担任讲师。教学期间,他无私地把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图样整理成教案,讲述骨簪的历史和制作技巧。

        2019年初,我省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本地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开展“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王启敏有幸成为第一批“南海工匠”。有了政策资金的支持,王启敏便在自家的屋子里隔出一个小房间,计划成立一个骨器制作工作室,方便制作骨簪和带徒授课。

        凋零——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年近57岁的王启敏对骨簪沉迷依旧,尽可能地进行宣传和教学工作,工作室也正在建设中,一切按计划进行,可福祸相依,他担起传承重任的身躯却逐渐饱受病魔摧残。在2019年5月,王启敏被确诊为肝癌,这让原本就瘦削的他,变得更加羸弱。

       面对生命的倒计时突然加快,王启敏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骨簪传承事业。虽已不能上班讲课,可在家里依然积极收集整理骨簪材料和雕刻,一刻也没落下。2019年10月,在接受县媒体的采访中还沉重地说道:“骨头簪的传承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目前白沙有骨簪在售卖,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做工上不够精细,连传统的花纹图案也随意更改,想要人们真正了解骨簪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020年初,王启敏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行动已是不便,家人揪心万分。此时的他再也无法拿起刻刀雕刻继续雕刻精美的骨簪,未能再收集更多新的资料图样以及教授更多学员,那未完工的工作室还等着他去建设……

      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位研究黎族骨雕文化近27年的“南海工匠”如流星般消逝陨落。

      新生——老兵不死,只是淡出舞台。

        符亚国、王启敏等骨雕工匠虽渐渐离去,但他们却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这世间——工匠精神。据了解,2016年至2020年,王启敏传授骨簪技艺范围涉及11个乡镇和县域内人员的多名人员,目前学习骨簪人数已达200个,传习骨簪技艺队伍正在逐渐壮大。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王启敏这样的骨簪“匠人”传承属于黎族的文化密码,也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传习非遗的队伍里来,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也将永远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来 源:县委人才发展局
新闻资讯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地 址:白沙县牙叉镇滨河北路63号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三楼白沙县民
族博物馆
邮 编:572800 咨询热线:27722085 服务投拆:27722085 传 真:0898-27722085 邮 箱:bsxbwg@163.com
博物馆
展馆小林 展馆小新 展馆小爱 展馆小敏 二微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