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俗称“公道老儿”,是指悬挂在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秤砣或天平所用的砝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逐步成为市场称量的主流。权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少已成为承载古代称量历史的文物。海南出土和馆藏的古权有数十件,既有明清的铜砝码,也有各时期不同材质的秤砣。澄迈美杨窑瓷权。 澄迈县博物馆藏
公平交易 有秤就有权自从出现私有制之后,人们便有了公平交易的观念,权的雏形也随之产生。现在有实物可考的权是在先秦时期。东周的楚国墓中常见出土成组的环权,呈圆环状,大小若干个,有些伴有衡杆和衡盘等天平的构件,所以环权应属于砝码性质的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方便各地间的贸易,打破原有的经济桎梏,统一了度量衡。其中统一“衡制”的方法就是制作标准的“权”。考古发现有不少半球实心带钮的秦代铜权,这些铜权的体积、重量虽然比后来秤砣大得多,但一起出土的器物中未见有衡杆,再结合其带钮的形制来看,推测还是单个悬挂使用的秤砣。自秦以后,虽然各朝代的斤两量值有所不同,但同一时代的衡制基本是一致的。权的使用自然是为公平交易,故而民间一般俗称权为“公道老儿”。与权配套的秤,传说是鲁班发明的,其上计量的星点是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定的,十三颗星代表十三两为一斤,后来又演化为十六两为一斤,故而在十三颗星基础上,又加上附会的“福”“禄”“寿”三星,如若商贩缺斤少两则会损福折寿。不过缺斤少两的事在历史中并不鲜见。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就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平秤上面虽贴‘公平交易’四字,而不上下其手者鲜矣。”李光庭还讲到有些商贩用大秤称物,秤砣处抬得很高,问其原因,说“公道老儿年高,抬一分头,见一分喜”。用天平称量的话,商贩则将砝码处放得很低,问其原因,则说“招财童子,公道老儿之孙辈行也。谨具而不顿首,岂礼也哉”。这些商贩将“上下其手”的事说得冠冕堂皇。 权上铭文 细节见历史海南馆藏的历代古权,从材质上分有铜、铁、瓷、石等四大类。除瓷权外,权身一般都带有铭文,内容常见制作权的时间、重量、使用者和监管单位等。 像乐东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清天后宫铁权,整体呈钟形,重约79.5千克,权身铸有“崖州天后宫会馆槟榔马,秤重壹百觔”的铭文。“觔”通“斤”,此秤自铭重一百斤。此铁权出土于乐东,其上铭文写的是崖州天后宫会馆所制,缘于乐东县旧属崖州辖制,此地由古至今都盛产槟榔,“槟榔马”指出铁权是称槟榔专用的砝码。天后宫是沿海居民常见的聚集地之一,在海南、福建、广东等地都极为常见,祭拜的是古代渔民和船商等信奉的神祇妈祖,因此可能就成了槟榔买卖的集散地。让人疑惑的是,铁权自铭是“秤重壹百觔”,按明清时期一斤十六两,一两大约37.3克,那一百斤应是59680克。但铁权实际重量约79500克,与自铭数值明显不符。自秦汉以来,一斤多是折十六两,所以有“半斤八两”的俗语,当然有些偏远地区也有十八两或二十四两一斤的情况。即使此铁权用的是十八两或二十四两一斤的衡制,那也应该是67140克或89520克,与79500克也不一致。笔者推测这件铁权所用仍是十六两制,59680克与79500克之间相差的近20000克,可能是作为槟榔收购中的折损,这种情况在民间实际交易中经常出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广东盐务管理局一百觔铁权。三亚市博物馆藏三亚博物馆所藏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广东盐务管理局一百觔铁权,是比较标准的100斤铁权,铸有铭文“广东盐务管理局”“一百觔铁权”“二十七年铸”“悦兴隆造”。此铁权的实际重量为50千克,即100斤,已经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十两制计量了。“悦兴隆”可能是广东地区贸盐商家的名号,此商家1938年在广东盐务管理局的监管下,铸造了这件铁权。 清代“足金”方块形铜砝码。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有明代万历银锭形铜砝码和清代“足金”方块形铜砝码,两权铭文皆有年代和重量。一件刻有“万历十四年,汪院较定”和“陆两”的铭文,一件刻有“足金”“贰两”和“清”三处铭文。 明万历十四年为1586年,银锭形铜砝码重约222克,“陆两”即六两,一两合37克。其37克衡制与明清常用的37.3克相差不大,属于正常的误差范围。方块形铜砝码的“贰”字铭文明显简化缺笔,即“二”,重约56克,一两合28克,其重量则明显与衡制不符,其原因还有待考证。 形制多样 海南烧过罐状瓷权海南馆藏古权的形态各异,有银锭形、钟形、罐形、桃形等。明万历银锭形铜砝码,弧首束腰,形制明显取材于明代的银锭造型。明代万历银锭形铜砝码。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唐代的银锭像是四边翘起的船形,到了北宋变成平首束腰,及至南宋演化为弧首束腰。元到明早期的银锭沿用宋、金时期的形制,束腰弧度更加明显,且两头开始翘起。明万历银锭形铜砝码的束腰弧度与明早期的银锭形似,不过作为称量工具的铜砝码铸造更为规整,也没有银锭下部常见的蜂窝状孔洞。 铜砝码与银锭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看电视剧中行走江湖的大侠住过客栈后,随手会扔给店小二几个碎银子,这看似潇洒的动作在古代其实很难操作。中国长期使用的银两制度是一种很原始的称量货币制度,所以侠客们想要扔下银子起身便策马飞奔,首先要保证丢出的银两包含“小费”(要多于实际要支付的银两),否则免不得切割称量计算等诸多繁事。银两的称量自然要用到衡器,也即秤砣和砝码,明清时期很多的砝码采用银锭的造型或许便来源于此。清代乾隆庚寅年款石权。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钟形是海南古权最常见的形制,一般整体呈覆盖,下部为圆形,像清天后宫铁权和民国广东盐务管理局一百觔铁权都属此类。另外馆藏还有大量钟形的石权,比较有代表性的像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所藏的清乾隆庚寅年款石权。此权由花岗岩石制成,上小下大,平底,顶端为半圆形穿孔系耳,权身刻有“较准陵水会馆糖砠”和“乾隆庚寅年冬月立”的楷书阴文,通高40厘米,重70.25公斤,为海南馆藏最大最重的石权。 “官”字铭桃形铁权。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藏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桃形铁权,呈扁体的桃形,顶端有圆形穿孔的方形系耳,权身一面铸有“官”字铭文;另一面有四字铭文,文字铸造潦草,依稀可辨“年造”二字,另两字像是“洪武”,推测是明清时期的铁权。 海南还有一种像小罐形制的瓷权,澄迈县博物馆藏有几十个,岛内其他博物馆也藏有不少,散落民间的估计更多,笔者在澄迈做公益鉴定活动时,就曾有藏友拿来两个瓷权鉴宝。瓷权在全国范围内并不鲜见,但像海南岛烧造如此多的数量算一个特例。瓷权从外形来看,像是一个带盖的小罐。上部有亚字形盖,为圆饼盖切掉两处对称的弧形三角,鼓腹,实心,平底。为验证瓷权的功用,笔者曾对6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瓷权进行称重,略去稍许的误差,这几件瓷权确实存在一定的等差关系,这就确定了瓷权作为秤砣或砝码的身份。古权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不过作为称量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们所衍生的“权衡”“权力”等词汇和公平交易的理念,仍会一直影响着未来人们的生活。
|